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上,建立在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
面向未来,我们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走自己的路,有更强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在中国大地上意气风发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面向未来,我们还要不断依靠文化主体性,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出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新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重要路径和抓手:
第一,走好贯通和融通之路。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阐发传统经典文献的要义,挖掘有价值的传统思想资源,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使传统文化在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课题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使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更加稳固。
同时,要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去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养料。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挖掘隐藏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方式之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渗透在风俗习惯之中,渗透在典章制度之中,渗透在饮食文化之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把这样的价值观念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众多瑰宝、遗产和文物。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述说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要以历史文化遗产为教育素材,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历史文化遗产,提出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保护好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
在此基础上,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我们可以领悟到,中华民族是独立自主、气韵独特的民族,走过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体系不同的发展历程,注定要走适合自己历史文化特征的道路。
第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当前,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特质和底蕴,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新征程的故事,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感召力,推动交流互鉴,把文化主体性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塑造力,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增添更多正能量。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我们要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既不追求一枝独秀,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希望世界上各个国家充分挖掘本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一起,推动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阅读原文
作者丨顾红亮(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