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丁红旗:乾坤爽气满

2023年10月24日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在唐诗的深情陈述中,重阳节流溢出别样的光泽。


登高——


  贞元五年,德宗诏令中和节、上巳(三月三)、九日(重阳)为“三令节”,文武百官休假一日,任“择地追赏为乐”。这一法令,让重阳节真正走向了较为纯粹的游赏玩乐境界,改变了节日的深层内涵。

  唐诗中有不少涉及登高节俗的诗作,如李白“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天高气清,俯视旷野,正可一散闲愁、郁闷,展现出一种盛唐独有的昂扬、明净格调。

  安史之乱后,感于国势的日渐衰微,诗人诗作又多流露出一片衰飒之音,如杜甫的“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刘禹锡的“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赏菊——


  菊花往往在深秋时节开放,但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花开后百花杀”等名句流传,进一步衬托出菊花的高洁、傲岸。

  在各种赏菊的诗作中,李商隐的《菊花》值得细品:“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这里的“陶令”“罗含”,用了两个典故。

  罗含,东晋学者,官至侍中,时称“湘中之琳琅”“江左之秀”,著有《湘中记》。罗含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可见,“宅里香”强调的是至德。

  陶令特指陶渊明,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与悠然自得,让“篱边色”自是凸显了一种高逸格调。

  陶渊明生前不显,直到100年后的梁萧统才在《陶渊明集序》中肯定其“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隐逸品性。

  唐时,世人对陶渊明有更多的倾向、肯定与接受。典型者如李白,“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白居易更是一鼓作气,写下《效陶潜体》十六首。

  在这种氛围下,菊花与陶渊明就更密切地融汇在一起,成为高洁、隐逸的象征,并融入重阳节中,成为一个稳定的意象。

  比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以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一如孙思邈《千金方》所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在家国清平中,在盛世沉醉中,自有一种人生的惬意。

  也正是在重阳节,逸兴遄飞、才华横溢的王勃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阅读原文


作者丁红旗(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中文系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