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陈士良:推动两岸融合迈向和平统一

2023年10月29日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致力于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以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将积极推进两岸的和平统一。20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都明确提出要实现祖国统一。

  然而,近年来在岛内“台独”势力的极力煽动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大力干涉下,给两岸的和平统一设置了越来越多的障碍,甚至在上述两股势力的勾连下,岛内民进党当局“以武谋独”和“以武拒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全体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和平统一的努力。近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仍然在加大力度,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

  深化两岸融合,推进和平统一。从地理上讲,福建与台湾两地隔海相望,不仅地相近,而且人相亲,可谓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福建在对台工作全局中的独特作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作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重大举措。

  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意见》最突出的重点就是“融合”。其一,是持续为台胞台企全面融入福建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其二,是不断推进厦金、福马等重点区域的融合;其三,是积极推动闽台两地应通尽通、能融尽融。为此有媒体评论道,《意见》是“情谊满满、干货满满、信心满满”,必将为广大台胞在福建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最大空间、最好条件、最强保障,也将让台湾同胞在最熟悉、最亲切的环境中投资兴业、安居乐业,享受主人翁一般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必将充分体现“融合有好处、闽台亲上亲”。

  充分发挥福建在对台工作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在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并将福建建设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全顺应了两岸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在此,我们坚信《意见》一定将深化两岸融合,推进和平统一。

  秉持“两岸一家亲”,坚持“两岸一家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持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广泛汇聚共同迈向和平统一的磅礴力量。目前,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互动往来日益密切,给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充分说明两岸和则两利、合则双赢。

  此次发表的《意见》,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完全相信,《意见》有利于充分发挥福建在对台工作全局中的独特作用,有利于帮助台胞台企获得更多发展机遇、更广发展空间,更好参与大陆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在贯彻落实《意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将持续推进政策和制度创新,而且也将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只要是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办好”。《意见》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要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促进双方产业融合和心灵契合,实现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血脉相连,亲望亲好。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畅通台胞往来通道,就是要促进台生来闽求学研习、鼓励台胞来闽就业;通过优化涉台营商环境,就是要深化产业合作;通过支持厦门与金门加快融合发展,就是要支持福州与马祖深化融合发展、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发展、扩大社会人文交流合作。我们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密切两岸交流合作,拉紧同胞情感纽带和利益联结,秉持“两岸一家亲”,坚持“两岸一家人”,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筑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夯实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最终推动两岸融合,促进和平统一。

阅读原文


作者陈士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台湾研究院秘书长)

来源丨人民政协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