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终身学习需求持续增长的社会趋势,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领域人群提供终身学习服务,正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标配”。在上海,招生学额时常被秒杀的社区教育机构、体验者络绎不绝的各类文化展演、将城市街角变身为无边界课堂的“城市漫游”(city walk)……无不生动演绎了上海浓厚的终身学习文化。市民广泛参与终身学习,是个人成长的自觉追求,也集体塑造着“人文之城”的上海城市形象。
浦东新区发出“共同加入数字助老行动”倡议。
松江区新桥镇社区学校老年智慧生活培训
动员跨部门和社会的力量,促进各类学习资源的整合开放、普惠公平,一直是上海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十五分钟学习圈、社区教育四级网络、老年人学习场所标准化、市民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等项目建设,为广大市民创造了日益便捷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同时,作为一座规模超大、发展定位高远的城市,上海的终身学习服务必然是一项“一直在路上”的事业。城市更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人口变迁、学习方式创新,不断给城市终身学习服务提出新要求、新任务。从近年来我们对本市学习型城区建设情况的监测结果看,要实现区域终身学习服务的公平普惠,推动学习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海在人口基础、经费投入、师资保障、学习参与等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和瓶颈。
一是关于人口基础。上海各城区拥有不同的人口发展基础。人口底子为区域终身学习服务的公平普惠圈出了工作重点和难点。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郊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中心城区1.6年,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占比低于中心城区约14个百分点。不少国内外实证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成人参与终身学习的可能性要低于高学历者。基于这样的认知,那些常住人口中低学历者占比较高的城区,在动员和吸引更多市民参与终身学习方面的难度也较大,而发展终身教育恰恰是弥补区域性教育赤字的重要途径。同时,根据“七普”数据,虽然目前上海郊区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整体较低,60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低于中心城区6.5个百分点,但随着上海郊区(特别是五个新城)人口的持续导入,这些区域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例将逐步提升,同时当前郊区人口中还有比例不等的农村居民,这些都是上海在提升郊区老年学习服务能力时须考虑的因素。另外,当前本市郊区的人口密度仅为中心城区的13%,这提醒我们,在完善终身学习资源的可及性方面,需重视街镇社区学校、居(村)委学习点等市民家门口的学习场所建设,推动学习资源配置向郊区基层社区倾斜。
二是关于经费投入。《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将终身教育经费列入本级政府教育经费预算,保证终身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开展终身教育提供经费支持。社区教育是上海终身学习服务的重要阵地。“十三五”以来,在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导机构的成员单位中,本市大部分城区教育部门提供的社区教育经费总量历年保持基本稳定,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城区的人均社区教育经费呈现增长态势,多数城区的人均社区教育经费呈现起伏或下降趋势。而在非教育部门的终身教育经费支持方面,各区相关委办局结合各自重点工作,每年都会确立一批与终身学习服务密切相关的项目预算,其中既有面向全体市民的,也有针对特定群体的,如宣传部门的全民阅读活动、文明办的市民修身行动、文旅局的优秀文化传承、科协的全民科普教育、体育局的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总工会的职工学堂建设、民政局的社会工作者培训、妇联的女性创业和家庭教育指导、农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等。由于多数部门的预算未单列终身学习服务项目,目前我们尚难清晰勾画出各部门终身教育专门经费的变化趋势。《上海市终身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各区建立与区域人口结构规模相匹配的终身教育投入机制”的目标。要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城区相关部门需进一步明晰终身学习专项预算的名称和事项,以便为评估经费政策的落实情况提供统计依据。
三是关于师资保障。《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明确,区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的人员予以保障;鼓励市民为终身教育提供志愿服务。上海社区教育的日常教学工作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类师资承担。2022年,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占比为8.4%,而兼职教师和志愿者占比分别为22.8%和68.8%。以每万名居民拥有社区教育三类师资的数量衡量,“十三五”以来,全市专职教师的配比总体呈现增长态势,而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配比均呈下降趋势。当前,中心城区的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配比均高于郊区。部分专、兼职教师配比较低的城区,其志愿者的配比较高,从而在整体上维持了这些城区师资配置的基本稳定。近年来,全市老年教育的师资总体配比(以老年学员总数与老年教育教师总数的比例衡量)有大幅改善——相同规模的老年学员拥有了更多教师;中心城区师资配置的改善幅度大于郊区。为促进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从2018年开始,上海市实施了老年教育兼职教师注册制。至2021年,全市有约40%的社区教育兼职教师拥有资格证,中心城区社区教育机构兼职教师资格证的拥有率高于郊区。着眼长远,打造一支能支持不同学习场景、能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师资队伍,是上海终身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是关于社区学习参与。社区学习参与人群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价值追求。根据近两年我们对上海市六个城区(包括中心城区和郊区)千分之一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在经常性参加包括社区学校在内的各类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学习的人群中,老年居民的参与率(各区在55%—78%区间)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中心城区老年居民经常参与社区学习的比例高于郊区。就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群而言,在被调查的六个城区中,有四个区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参与率位列各类职业之首,有两个区机关工作人员的参与率高于其他职业。而在其他社区人群方面,从部分城区相关委办局提供的数据看,无论中心城区或郊区,女性居民的社区参与率远超过男性居民,残障人员、失业人员或农民(针对有农村居民的城区)的社区学习(培训)参与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白领学习方面,创办于2016年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是一个由市文旅局牵头、主要面向中青年职场人群的公益性、常态化艺术普及项目。近年来,夜校学员的规模增长迅猛,教学点遍及市群艺馆总校、各区文化馆分馆、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党群服务站、商圈楼宇等。从部分教学点的问卷调查看,夜校学员的居住地、工作地点和职业背景较为分散、多元,显示城市职场人员旺盛的学习热情。
展望未来,在推进区域终身学习服务公平普惠的进程中,上海市、区两级政府部门一方面需持续加大终身学习课程、设施、经费、服务人员的总量供给,另一方面需要关注这些资源在服务水平较低社区以及社会弱势人群中的精准投放。各区学习型社会领导机构的成员单位需强化终身教育专项经费制度,落实与区域人口结构规模相匹配的终身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在完善社区教育网络方面,需健全基层社区教育机构办学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增强对这些机构的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的配置。上海各区拥有数量不等的高等教育资源,但目前全市仅有14%的普通高校开办了老年大学,高校为社区老百姓提供终身学习服务的潜能有待挖掘、服务路径有待拓展。随着全市不断织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各区需考虑如何将终身学习服务更好嵌入这些公共空间和服务项目,实现社区学习与社区生活的互融,提高现有场地的复合利用率。各地在文化场馆设计、文化展演项目中,可以融入更多学习元素,加强适应多元化需求的导学员队伍制度建设,在吸引市民“打卡”文化活动的同时,为参与者提供深入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学习真正发生。这些文化活动、项目和场所,不仅应该好看、好玩,也应该好学。
阅读原文
作者丨侯定凯(单位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