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田兆元,民俗学家,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神话与中国社会》《中华创世神话六讲》《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上海匠心》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神话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中华文化传统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编者的话:
神话是人类文明最早的精神印记,蕴含着原始先民对文化生活的认识。中国神话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前成熟的文明发展历程,是重要的精神纽带,为理解中国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特质、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独特视角。中国神话中的“天地日月”是什么样?它与中国文化精神有何联系?神话对于人类社会和民族国家来说,究竟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本期讲坛邀请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讲述神话与中国文化精神。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印记
神话是人类文明最早的精神印记,是人类与动物揖别、实现自我成长的标识。神话是人文的第一缕曙光,是文化的源头。举凡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社会规范以及艺术审美等,所有社会群体文化认同的核心问题,都是来源于神话,来源于以神话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作为群体的文化标志,只有当人们认同共同的神话之时,一个民族才算真正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是神话的基本功能。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美丽幻想,是永恒的诗篇。但过去有一种误解,认为由于原始时代生产力落后、征服自然的能力不足,才产生了对自然的想象;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神话会逐渐消失。应该说,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事实证明,神话从来就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它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与人类始终伴随;它是理想的灯塔,引导着人们前进和探索。
神话常常走在科学和现实的前面,而科学又在“追梦”征途中不断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广寒宫寂寞嫦娥舒广袖的神话叙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月球车“玉兔号”、火星车“祝融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中国最先进的航天器与最古老的神话紧密相连。可见,神话是中国人伟大梦想精神的载体,也是“中国梦想”的雏形,它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
神话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记录体系,留有社会生活的足迹,所以通过神话可以考察中国人的文化历程。但神话更是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的有机构成。有学者认为,社会由制度结构及维系这个社会的文化结构所组成,神话就是维护这个制度结构的神圣叙事。从这个层面上看,神话既像一种政治,又是一种哲学观念。
神话是一种自然信仰与祖先英雄崇拜的叙事,是净化社会风习、倡导感恩回报、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我们的祖先是这么对待“神”的:“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礼记·祭法》)在古人看来,所谓神灵信仰,是一种报恩,是一种英雄的传奇叙事。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自然信仰的本质——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我们要予以回报,这就是自然信仰与自然神话。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又是文明发展的见证者与助推者。神话具有鲜明的族群性,又有博大的普遍的共同性,神话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神话的核心功能是构建认同与统一性。神话通过叙事构建认同,叙事是神话的存在方式,神话因为叙事而存在。中华神话的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对应关系。
中华神话叙事源远流长,与文明的发生相伴随。神话是一种神圣叙事,这个基本属性被广泛认同。神话本以文字和口头流传,但是原始时代没有文字,那时的口语也没有办法记录下来,所以原始时代的神话没能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然而文字只是神话叙事的形式之一,仪式行为也是神话叙事的重要方式,不过仪式过程在古代也不能活态记录,作为时间艺术的仪式,随着仪式展演的结束也就成为过去式。但是,古代的天地日月的祭祀仪式叙事形式被文字很好记载,十分完整。物象图像与景观同样是神话重要的记录媒介,是更加直观的叙事形式。所以,语言文字叙事、仪式行为叙事、图像景观叙事是神话叙事三种主要的叙事形式。其中,图像景观具有跨越时空的传播能力。我们今天看到的浙江上山文化,出土了万年前的稻谷,这对于证实中华文明古国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增加了有力证据。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块陶片上绘有太阳闪光的图案,这与后来的太阳崇拜图案形成渊源关系,而稻作既离不开太阳的庇佑,也是太阳神话的见证。古老的太阳神话发生在万年之前,一直延续到当下。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兴隆洼遗址就出土了“石摆龙”,以及表达龙图腾崇拜的玉珏。龙神话一直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中华神话的连绵不绝也实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连续性,它具有强大的韧性,且不曾中断。
天地日月神话是一个整体谱系
天地日月神话是一个整体谱系,是以天为核心的构建。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问题。在流传了一两千年的《千字文》中,开头就描述了天地日月的状态:“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幼学琼林》一开始也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这就说明,天地日月,是自然世界的最高问题,也是人的基本依赖。所以《礼记》也说:“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天地日月,是民众仰赖的基本生活资源。
天在哪里?天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其发展空间不会受到限制。中国的天作为最高的主宰,定位无所不在,就在身边。“人在做,天在看”,如果真的有这回事,会让我们的行为受到限制。虽然无所不在,人们感觉圆形比较符合天的形象,于是便有了天的可感的符号:圆。
天除了整体一个圆形,就是一个平面吗?不是的,天有九重,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屈原说,天有九重,谁创造出来的?这是屈原之问,说明在战国的时候,天有九重的神话已经流传了。神话传说中,天是八根柱子撑着的,柱子在哪里?屈原搞不清楚,要问。但这是神话,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当时行走条件有限,不可能到处去考察。可是在中国有很多叫天柱山的地方,如安徽天柱山、湖北长阳天柱山、山西有天柱山、福建有天柱山、山东有天柱山、甘肃有天柱山,真的差不多天有八柱啊!这些天柱山,很多都与古代天柱神话观念,也与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神话有关,更与女娲断鳌足重新树立天柱有关。
那么地是怎么安放的呢?中国古代神话说,是用绳子系在天上某处的。这个说法强调了天地的依存关系。天被地上的柱子撑着,所以掉不下来,地在天上吊着,所以稳固了。从理性的角度看是经不起推敲的,可是天地一体的观念,在这种神话中就体现得十分充分。这种叙事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对天地有多科学的描绘,而是实实在在讲述了天地一体,不可分离。天在上、地在下,成为一种等级社会秩序的依据。
可是这样的秩序被一个叫共工的神破坏了。古神话说,共工要与颛顼争夺帝位,输掉了发脾气,把头往不周山一撞,天柱折断了,天就倾斜到西北了,这是不是西北离天更近一些呢?所以日月星辰都往西北去。这一撞击,还有一个后果,就是那系着地的绳子也断了,主要是东边的绳子断了,东边的地就下陷,水就流到东南去了。作为一种解释性的神话,这个天地神话解释了可以观察到的地理自然现象:水往东流。日月星辰东起西落则是普遍的自然规律。当然这也是潜在的地理政治的神话。
天地这样一种结构,看起来弱不禁风,很容易遭到破坏。神话世界当然不允许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那个头触不周山的共工,就遭到了惩罚,他被视为“四凶”之一被流放,共工被流放的神话是要维护天的尊严。著名的女娲补天神话也是讲述这一问题,天被女娲补上了,而那些在地上捣乱的怪神也被惩治。过去我们只是关注女娲补天,忽视了一点:女娲是一个强大的战神,断鳌足,杀黑龙,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大地的秩序与平安。所以天地日月的神话是自然秩序的神话,也是社会秩序平安的表达。
天地皆有创世功能。天生万物,地养万物,这是中国神话的基本叙事。我们后来关注了盘古开天的创世神话,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天地的创世神话。
国家重视土地占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重视社祀。国家有大社。《礼记》中有:“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这种祭祀制度和土地占有制度是有关系的。在周代,庶人是没有资格立社的,因为他们没有土地拥有权,土地是天子的资产,诸侯有代理天子管理土地,所以也有社。庶人没有社,也就是说,庶人本不用祭祀土地神。但是,庶人也要感恩土地,同时期盼获得土地资源,所以也会积极参与土地神祭祀。
社神是谁?是共工的一个儿子,叫后土,也就是勾龙。很多人研究认为他就是大禹。大禹就是第一代社神,地位非常崇高。但是秦汉以来,社神存在着从国家祭祀向民间渗透的一面。土地爷土地婆后来由更多的乡贤和地方神灵担任了,比如蒋子文。土地神信仰是秦汉以来庶民享受土地权利的一种表现,体现土地资源一定程度向民众的倾斜,这样也极大地引发了民众的土地神敬仰的激情。土地神被尊为福德正神,有多方面的意义:不是感恩,更重要的是激活了民众爱乡爱土,以及爱国的情怀。
日的神话,即太阳神话在中国影响很大。太阳神是一只鸟。七千多年前河姆渡的双凤朝阳,表达了这样的意蕴;三千多年前的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四鸟绕日图案,成为如今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金箔有四只鸟,代表着四季;有十二个圈,代表十二个月,日月季节对自然的崇尚,这是最有代表性的太阳崇拜。太阳神崇拜在民间成为天神的代表。日月星辰,是天的化身,也是天德天威的表征。
中国神话的太阳里有一只三足乌,汉画中普遍出现这种太阳三足乌。三只脚是怎么产生的?可能主要是鸟形铜器为了稳定性的设计。青铜器和陶器,两只脚的鸟是放不稳的。由于这种物品长期被视为太阳神物,所以太阳里的鸟就变成了三足乌。太阳神话和日常相关联,有一项民俗是祈子,这也就是太阳神话的创生功能。多方面的功能促进了太阳神话的神圣感的生成。
太阳具有神圣感,月亮也有。人们尊崇月亮,因为它是美的象征。月亮的神话很有意思,月亮里面首先有蟾蜍。有人讲,蟾蜍是嫦娥,人身蛇尾。蟾蜍、龙蛇、月亮,三者一体。月亮因为不断出现盈亏之象,因此成为生命循环永恒的象征。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也极为重要。
日月神话是一个整体。日是金乌,月是蟾蜍。过去蛙和鸟是一对联盟的各自的图腾,如影随形一起运动。大禹以来,龙的形象逐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成了核心的创世神话。四灵之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多元的,但是龙的信仰逐渐提升了。本来日鸟月蛙,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后来龙进来做了日神的车夫。一个是太阳崇拜,一个是月亮崇拜,又与伏羲和女娲的崇拜结合。伏羲关联太阳,女娲关联月亮,他们的结合,一个拿着太阳,一个拿着月亮,身体成为龙形交织在一起,变成了龙的传人,形成了龙的传人多元一体的神话系统,这是巨大的文化整合。周秦汉完成了这个过程,这是有意义的事情。
各族人民认同日月神话,认同龙的传人,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整体性统一性与文化自觉性,选择伏羲、女娲、日、月、鸟蛙作为共同的文化符号,这种认同还在持续进行中。抗战时期,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就是对于古老神话的现代阐发,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意义重大。天地日月神话发生古老,时间久远,辐射面广,作为统一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
天地日月的神话在先秦时期就被文字与图像景观很好保留着,秦汉以来,皇家的天地神话仪式被完整保留,这就是天神地祇系列、皇天社稷系列。同时,民间形成的地方与天体的神话,也丰富完整。天地日月的神话逐渐人格化,宋元以来,天地四方使神话秩序开始井然有序,本来皇家民间存在的神话分野被打破,形成了朝野共同的神话系统,这就是以玉皇大帝为中心的天地秩序,完美的天地日月神话谱系。
天地日月神话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传承。敬畏自然、尊崇自然的秩序,坚持和谐与包容,是具备世界文化交流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将天地日月、图腾祖先神话等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加以保护,并向世界传播,文明互鉴,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天地日月神话的中国文化精神
天地日月神话展现了深厚的中华精神,其表现为:
一、亲和的人神关系,和美的天人合一形态。天地日月秩序的谱系成为社会关系的范本,成为社会的精神性构成。
先人如何祭天?《礼记·祭法》中说:“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把柴火在坛上面焚烧,焚烧马、牛之类的祭品,就是祭天;把祭品埋下,给大地享用,这就是祭地。放动物焚烧,烧了之后,有香味出来了,通过香烟与上天交流,上天闻到了,就会感到人们在祭祀它,它便会赐福给人类。人们想象天神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嗅觉交流。过去祭祀,有的是一碗血放在那里,新鲜的,有腥气,人们在茹毛饮血的时候,觉得这是最新鲜的东西。大家还觉得触觉可以传递信息,比如人们向乌龟祈福,就摸摸龟的头,认为一辈子不用愁;摸摸神的腚,认为一辈子不生病。所以有一些地方的乌龟头被摸得光滑得不得了。嗅觉和触觉都可以交流。还有视觉交流,给神献舞,认为神可以看得见。听觉交流,你要在神面前颂诗,神就知道了。更重要的是,人与神要心灵交流,要诚心。因此,人对神的祭祀,是全方位的交流。神人之间像走亲戚一样,比较缺少威严感,这就减少了宗教压迫的情形。人神的亲和关系为社会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了范本。
上古时期,王宫祭日,是一个祭坛上的祭祀;夜明祭月,是帝王天子的祭祀活动。《礼记·经解》说:“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意思不是说要在天地那里得到好处,而是要配得上天地的德行才行。“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祭祀日月之配来表示祭祀上天。“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这是在建立秩序,建构时空。帝王学习天地精神、天地之德,接着是要通过日月理解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从天地日月秩序学习来的,从天地日月规则中,寻找人类社会的规则。《礼记》是上古以来逐渐形成的经典,是社会规则之书,更是神话之书。天地日月是一个完整的谱系,人间向天地学习,构建社会秩序的谱系。任何族群主导建立的国家,都必须遵守这一秩序。所以,天地日月的神话是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文化框架,传承天地日月神话是社会合法性的依据。
二、天地日月神话体现中国文化感恩保本与行善施恩的基本禀赋。
《礼记》中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这和天一样,通过社神崇拜,报答大地的养育之恩,尊天亲地,对于大地的创世育民恩德予以报偿。地载万物,没有地,天的创造无所附丽。所以叫天生地养,缺一不可。因此,地神即社神也是重要的创世神。中国的天地神话是报恩的神话。日月给世界带来光明,是大明之神,夜明之神,这是光明崇拜,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命崇拜与英雄崇拜,无不与其基本的生殖生命崇拜相关,所以,报恩意识的培育对于这个中华社会的礼仪建设也是意义重大。
在报恩的神话叙事中,前提是天地日月的施恩。所以,一种朴素的行善意识通过何种方式在民间传播。如很多家庙的楹联都会有这样一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行善,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说明白一点,这种观念就是服务社会,造福社会,这种观念深深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天地日月神话体现出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念、生活观念与社会观念。
三、天地日月神话体现中华文化的统一性连续性与谱系特性。
天地日月神话,源远流长。我们从考古文化中,会看到万年的太阳崇拜遗迹。从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双凤朝阳图像到三千多年前的四鸟绕日太阳神像,至今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性符号。如同数千年的“龙的传人”符号,中国太阳神图案是天地日月神话的标志性呈现,这种东西南北上下形成的共识,是中华文化统一性与持续性的生动体现。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显著区别,是中国神话的持续性传承与活态形式。巍巍神宫,盛大仪典是中国神话的显著特点。无论是天坛还是社稷坛,无论是山神还是土地神,他们都带着数千年的古老灵性,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人类优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
一套自先秦的天地日月的语言叙事系统,一套不断完善的天地日月仪式叙事系统,及其天地日月的图像景观系统,讲述了庞大的活态的中华文化观念,培育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这就是对于传统的敬畏与传承。
四、天地日月神话体现中国文化旺盛的创造力想象力。
中华天地日月神话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创造的系统。从自然神到人格神,实现了人与神的沟通对话与跨越。而月神嫦娥,是中国人对于美的想象与崇尚,是对于生命永恒、空间跨越的伟大梦想化身。她的形象,是中国科技的创造性精神符号。天地神话之博大,开拓了人们的思维空间。日月神话的想象力,增益的是人们的智慧与理想境界。一个不断完善的中华天地日月神话系统,需要不断地探索认识,不断传承创新。
中华天地日月神话是巨大的宝库,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需要系统研究、传承,以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阅读原文
作者丨田兆元(民俗学家,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丨人民政协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