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载体。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成为大趋势、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决策,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国家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科学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推进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进行了深刻阐述: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论是生产力人的因素,还是生产力物的因素,它们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马克思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同发展层级而不断跃升。当新的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必然引发生产力要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就是以先进技术为主要投入要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载体,以新技术、新服务、新产业为主要内涵,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更体现了以产业创新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从驱动力来看,传统生产力的驱动力主要依赖于劳动、资本、土地要素,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是先进技术和数据要素;从表现结果来看,传统生产力以产值来衡量,而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创新以及能否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为尺度。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指明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新一轮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显著区别就在于要素的驱动力不同,新质生产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尤其是前沿颠覆性技术及其应用为重要驱动力,表现出来的就是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占据未来产业制高点。我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下,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方向,依靠原创性、前沿性和颠覆性新技术创造新产业,进而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位置,这是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规律。
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载体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从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到现实生产力,中间就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领域,以集群发展实现产业创新,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一方面,推动数字产业化,壮大数字部门。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生态。另一方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此外,加快发展数字新产业。在数字知识生产、智慧新零售、智能出行、数字娱乐、智慧健康等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加快形成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尤其要深化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人才体制等改革,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体化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服务好科技创新主体。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科技国际合作新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厚植新质生产力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涉及科研组织方式、科技评价、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一系列深层次改革。
新质生产力物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新服务、新产业,而人的因素就是人才资源,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还要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能力。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面对世界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显然,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战略性驱动力。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其重点在高等教育。我国正在着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以及交叉学科能级,推进科研组织和模式创新,激发前沿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能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载体。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成为大趋势、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决策,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国家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科学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阅读原文
作者丨殷德生(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特聘教授、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来源丨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